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奇思妙想竞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7.05.22 点击量:5268
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奇思妙想竞赛顺利举办
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竞赛决赛于5月20日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报告厅举办,众高校学子汇聚于此进行决赛答辩。
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组委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荣燕宁,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分党委书记史长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海莲,北京大学张泉等嘉宾评委出席本次会议。
8:30竞赛正式开始,由生物学院分党委书记史长丽对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竞赛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次竞赛的主题是“北京雾霾的生物防治”,共有11所高校的27份方案参加竞赛,最终9组方案入围决赛,并通过答辩的方式决出奖次。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北京联合大学李晗团队,他们的题目是微生物发电治理雾霾,他们以双人一问一答的方式从雾霾形成到治理循序渐进地介绍利用微生物发电治理雾霾的原理及推行;中央民族大学的郑天宇团队的主题是“生物过滤塔防治北京雾霾”,他们通过逼真的3D动画展示,展示了过滤塔工厂及模型的运作原理;同样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姜承勇团队的题目是“除霾汽车总动员”,把汽车改造成运动式的除霾载体,分别从车顶、车前、车尾、车内对汽车进行改造,就地解决尾气;第四组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姚舜禹团队以“生物过滤嘴”为主题,将纳米陶瓷和硅藻相结合,利用硅藻作为催化剂载体进行处理;第五组进行答辩的是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刘茉岩团队,他们的方案是“城市的大气免疫系统”,他们利用仿生学的原理,依照人体免疫系统,采用三道防线分层次对雾霾进行防治;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张笑祎团队的主题是“一树百获——多功能生态净霾行道树”,他们将供能、治理、美化环境三个功能集合一体,利用道具辅助展示,通过将行道树分成四部分——树冠、树皮、树干和树根,每一个部分相互结合,光能、化学能相互转换、利用更节能的生物燃料,可达到预防、治理雾霾的效果。
第七组出场的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严小涵团队, 他们的题目是“防霾生态景观玻璃墙”,他们采用景观与生态技术,实现空气在室内自循环,自更新,结合空气净化和湿地景观,优化传统室内空气净化器的一系列缺点,发明一种环境友好型循环净化装置;“三管齐下疗雾霾”团队是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名同学组成,他们准备运用“DNA纳米笼”技术,同时利用酵母表面展示,可有效预防“疗”雾霾;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牛昊团队,他们的方案是“微藻来源生物基吸附剂治理吸附尾气”,他们利用微藻残渣对汽车尾气进行吸附,并提出微藻残渣的处理和循环。
最终,本次竞赛的一等奖由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团队获得。
王涛教授对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的成功举办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团队表示祝贺,并与同学们亲切交流了学习经验,他鼓励同学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日常的学习相结合,把哲学与生物相结合。并提出,大学生要有使命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荣燕宁对生物学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团队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对生物学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她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发扬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意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推动社会发展。
附:2017年第三届奇思妙想竞赛获奖名单
序号 | 方案题目 | 团队成员 | 学校 | 指导教师 | 获奖等级 |
1 | 生物过滤塔防治北京雾霾 | 郑天宇 袁储君 刘吉安 陈永森 张彩云 | 中央民族大学 | 张淑萍 | 一等奖 |
2 | 生物除霾汽车总动员 | 姜承勇 袁蜜蜜 朱韦芮 丁加晴 | 中央民族大学 | 张淑萍 | 一等奖 |
3 | 一树百获—多功能生态净霾行道树 | 张笑祎 李辰昱 安瑞源 甄雪晴 陈相吾 | 中央民族大学 | 周宜君 | 一等奖 |
4 | 生物过滤嘴 | 姚舜禹 丁雪 桂子郁 罗程 杨光 | 北京科技大学 | 宋青 吕乐 张怀 | 二等奖 |
5 | 防霾生态景观玻璃墙 | 严小涵 徐晓晖 | 中国农业大学 | 袁红莉 丁国春 赵晓东 | 二等奖 |
6 | 微生物发电防治雾霾 | 李晗 孙倩 曹传岱 刘晓慧 | 北京联合大学 | 黄迎春 蒋丹 张雷 | 二等奖 |
7 | 三管齐下“疗”雾霾 | 邢琳晴 郭玉聪 姚汶汐 | 北京师范大学 | 王红芳 | 二等奖 |
8 | 微藻来源生物基吸附剂治理汽车尾气 | 牛昊 陈春梅 徐越 孙春晓 | 北京联合大学 | 华威 程艳玲 王晚晴 | 二等奖 |
9 | 城市的大气免疫系统 | 刘茉岩 李维德 王浩屹 | 北京工业大学 | 张丽娜 | 三等奖 |
10 | 新型生物膜防治雾霾 | 王娇 赵丽蓉 余健源 金雅 贾真珍 | 北京林业大学 | 赵国柱 | 三等奖 |
11 | 北京上下班高峰的针对性生物除霾剂研究 | 王云 胡雄蛟 | 北京师范大学 | 王宇 | 三等奖 |
12 | 城市呼吸肺 | 李怡 赵嘉琦 | 首都师范大学 | 于荣 王正军 | 三等奖 |
13 | 建立对雾霾的“城市免疫系统” | 梁玥 柳红莲 秦一鸣 邵吉祺 宋熙雅 | 中国农业大学 | 宋渊 陈文峰 | 三等奖 |
14 | 应用于公园的“水母”除霾装置 | 詹明硕 马依娜 李熙曌 | 北京城市学院 | 王雪涵 | 三等奖 |
15 | 以霾之道还治霾之身 | 于晓滢 施雨婷 薛欣雨 郝景智 | 北京工业大学 | 张红胜 | 三等奖 |
16 | 基于生物光伏发电的绿色空间网 | 杨磊 左秋萍 李鸿铭 许洋 | 北京工业大学 | 张丽娜 马雪梅 | 三等奖 |